台北貓的府城碎碎唸

八月八日,天氣悶熱,想攤平打滾躲衣櫥,不想拍照。

本日行程:德記洋行、安平樹屋

由於台南貓沒有台南身分證了,所以這次是用員工旅遊專案附贈的門票進去的。

大片的榕樹氣根攀著磚牆,屋頂是一片綠蔭,樹根在腳邊隆起,泥土地面散發著潮濕的氣息。在這完完全全「家徒四壁」之處,感受著自然與人為之力的拉鋸與融合,想靜下來,可是遊客與小孩都好吵。

 

不怪他們,因為這個地方不好玩,也沒人知道可以怎樣不能怎樣。

哪位肯告訴我,他來這裡的時候很想好好讀一讀那幾片介紹樹種的看板吧!

沿著黑色鐵梯往上走,看著屋頂的波浪板,除了嘆息,還是嘆息。

這樣的地方,想讓遊客記住的是什麼樣的感覺?

不過就是榕樹氣根纏著牆壁嘛,水準書局門前也有一片,感覺還是活生生的,親切得多。

 

別誤會,台北國不是什麼都好,不過我記得有個地方叫作紫藤廬。我記得那是個喝茶的地方,讓人靜下來的地方,而紫滕呢,就在身旁纏繞。那是個活生生的古蹟,就像台南孔廟外,人們依舊聚在樹蔭下聊天拉琴,而非卡死在高架道路間既擋路又礙眼只差沒窒息的台北城北門。

古蹟不是花錢買門票進去晃一圈就走出來然後在門口拍個照表示俺到此一遊的地方。如果要這樣逛古蹟,如果是這樣的古蹟,不如不要去,直接去吃小吃還實在得多,也感動得多。

古蹟應該是種感動,就跟附近的安平豆花、周氏蝦捲一樣,新天地的櫃位嚐不到原汁原香,非到本店不可。只是樹不能吃,磚牆不能喝,那些多年無人使用的古蹟要透過一番巧思才能醞釀出味道。

如果是我的話,應該會拆掉波浪板,換成玻璃屋頂吧!鋪上乾燥的坐墊跟矮几,我想跟樹根一起品茗。屋頂上的根鬚別有風味,適合攝影,或者繪畫。

 

台北有個無聊的古蹟,叫作淡水紅毛城。從小到大為了交報告去過好多次,都只記得牢房裡陰暗潮濕的味道,還有那個高牆環繞的小小院落,那是犯人們放風的地方。

英國領事館又怎樣?電影裡的古堡隨便哪個都比它美得多。

上回帶學生去的時候,我吃了一驚,那些展示著破爛老東西的房間變得有點不一樣了。看板訴說著這個地方的故事,而燈光、聲音與遊戲讓孩子們有了參與感

 

參與感是什麼?是台南貓每次都從億載金城的牆上拿出來又放回去的那塊磚頭,是台南貓和社團同學們既釘釘子又貼膠帶的那棟坑坑疤疤的紅樓,是台北貓在炎夏的大稻埕以汗水和鏡頭紀錄出的興衰。好吧!一般人或許不會住在古蹟裡,也不一定有古蹟行程的報告要交,但還是可以有參與感。

 

離開讓我罵到臭頭的德記洋行二樓蠟像館,來到德記洋行一樓,台南貓突然指著一個角落,說:「你看這個!」

看板上伸出三隻蠟手,手裡捧著不同的錢幣,原住民的、荷蘭人的、漢人的。

欸,就是這個,我一直想在這些古蹟裡看到的,經過整理,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現的文化。一樓的看板上多半是荷蘭人的記事,某某某說他家附近如何如何之類的。有一個展示著布鴨子的看板上寫著那是「倒楣鳥」——荷蘭教師拿它去砸那些不乖的學生,然後學生們會把倒楣鳥交還給老師,然後當然就是打手心。

「老師怎麼可以體罰!」「接殺!」我完全可以想像學生們聽完這段內容之後的反應如何。

另外一間房間,講的是漢人的文化。角落有個抽屜櫃。十分鐘前我才跟台南貓說過,小孩看到抽屜就會手賤想開,開了一格發現有意思,就會再開一格,然後在不知不覺中主動看完展覽的內容。這時,拉開來一看,哈!每一格都是不同的中藥,伴隨著撲鼻的藥味。

 

我一直記得那一次的校外教學,在二二八公園的老火車頭前,我投下十元,聽著火車頭由遠而近,聽著氣笛鳴響。那時,孩子們把雙手放在耳後,驚喜的吱吱喳喳:「老師!這樣聽得更清楚耶!」「火車開過來了!」「火車會叭叭!」「火車開走了!」

真的很羨慕,因為我看著那黑黑舊舊的龐然大物長大,卻從未有過他們那樣的感動。

 

小時候,每次去參觀古蹟,我都覺得自己的想像力怎麼那麼貧乏,一點感覺都沒有。後來才知道,從來沒有人教過我要怎麼融入古蹟,沒有人帶領我去體會、去感動。

或者,去消費。賺錢對古蹟的維護是好事,但我一點也不想看到那些粗糙濫製的紀念品或糟糕御守。這麼說吧,如果交趾陶是我們的廟宇中重要的裝飾,為什麼要遠在毫不相關的地方才買得到呢?

我不想說日本怎樣,我只知道,在這裡,就算我想花錢都不知道怎麼花才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afu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