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島嶼都成了化工廠⋯⋯

2014/9/16

昨天在上下游看到了一篇說明(http://blog.newsmarket.tw/?p=9742),很感慨。

上下游說鳥越很貴,真的很貴。不誇張,五公斤裝的鳥越高粉跟聯華十公斤的水手牌高粉同樣價格,水手牌有時還會再打八五折。就算是二十幾公斤的營業用包裝,鳥越的價錢可能也是水手牌的一點五倍左右吧!

有知名度,有信譽,有固定支持者的上下游負擔得起這樣的成本,他們的客人付得出這樣的價錢。那麼,其他麵包店和不同經濟水平的消費者呢?

或許,錢還是小事。

 

「市售的麵粉幾乎全數都有加入修飾或改良麵粉的添加物(但是幾乎沒有標示)。」

當「大家都用添加物」的時候,當「消費者都習慣吃添加物」的時候,不用是不是就輸了、吃虧了?

是的,這是合法、無害的添加物,但我在烘焙原料行看到的所有麵粉,都跟鳥越一樣,完全沒有標示添加物。——政府說,這不是詐欺,只是標示不清。所以,有抓到、有上新聞的話,再多貼個標籤就沒事了。

當我從來不知道我買的是有添加物的麵粉,當我這輩子都吃著改良劑、乳化劑、膨脹劑、甜味劑長大,我怎麼知道麵粉的原味該是什麼樣子?

——從小吃統O布丁長大,從來不知道它沒有雞蛋的人有多少?

——從小吃著沒有米的米粉長大的人,真的會知道米粉該是什麼味道嗎?

而「原味」可能還不是最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這些添加物改變了原料的「特性」。比如說,當油跟水可以融合在一起不分離的時候,你我的「常識」還有多少可供參考?

——只用雞蛋、牛奶、糖做出來的布丁,不會ㄉㄨㄞ ㄉㄨㄞ的噢!

——台灣的牛奶在常溫下放半小時也不會變味喔!

 

是的,人工添加物可能是合法的、安全的、有益的。很多時候,純天然的黴菌與細菌也不見得比較健康。

問題是,添加物不該隱形,加幾樣就該寫幾樣。

唸小學的時候,課本教我們要認明各種食品標章再購買;長大後,我才知道牧場不能申請乳牛標章,而GMP之流不過是樁笑話。教書的時候,課本上寫著購買前要仔細閱讀食品成份,但怎麼看怎麼奇怪:中文的標示項目總是比英文標出的少上許多,而某個來自外國的賣場食品標示上的添加物總是多到不行。

如果從最上游就理直氣壯地加入隱形的、不用標示的添加物,而多數人都已習慣了添加物造成的改變,相信這些情況才「正常」的時候,你我早已生活在化工廠之中而無所覺。

當整個島嶼都成了化工廠,真正該把關的,到底是財大氣粗的大企業才負擔得起的檢驗費用,還是不能當飯吃的「良心」,還是唸過高中化學都不夠用的化學常識,還是那個收了納稅人的錢,打著「本署以『藥求安全,食在安心』為使命,並以『全民信賴的食藥安全守護者,創造食品藥物安全消費環境』為願景,建構健全完善的食品藥物安全管理體系,實踐衛生福利部促進全民健康與福祉的承諾。」的旗號而沒有善盡管理責任的政府?

 

 

幾年前,原料不是地瓜的地瓜粉終於正名為「樹薯粉」了。

幾年後的某一天,在超市的結賬櫃檯,我前面的老先生一直跟店員爭執:這上面寫著樹薯粉,為什麼旁邊有「原地瓜粉」的字樣,地瓜跟樹薯不一樣⋯⋯

店員不知道怎麼跟他解釋,我只好告訴老先生:他以前買的地瓜粉就是這個沒錯,現在改名字了。離開超市,我才發現我說錯了,以那個老先生的年紀,應該真的吃過以前用地瓜磨出來的地瓜粉。

只是,市面上的「地瓜粉」被樹薯粉取代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了。這些年來,老先生有沒有發現「地瓜粉」味道變得不一樣了呢?老先生想要買的,到底是真正用地瓜磨出來的地瓜粉,還是用樹薯魚目混珠的偽地瓜粉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afu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